小英在公司工作已經10年了,每天朝九晚五,自我感覺還行。但昨天公司里入職3年的后輩卻升職加薪,直接做了她的頂頭上司。她才驚覺自己這10年來一直原地踏步,已經30出頭歲的她,要核心競爭力沒有,要人脈關系沒有,多年來竟一事無成。
有些職場人看似有10年工作經驗,其實只是把1年的工作經驗用了10年。公司一直在發展,如果員工的自我更新,無法跟上公司發展,就容易被落下甚至被淘汰。如何讓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,成為職場人最迫切解決的職場問題之一。
有哪些特點?
1、工作中思維模式固化
職Q社區有網友分享自身經歷:我31歲了,明明是最好的工作經驗代表,怎么就那么難找工作呢?
很多職場人沒有意識到,自己認為的多年經驗,其實只是1年經驗用了多年而已。與那些工作兩三年的員工在能力方面的區別并不是很大。
固定型思維的人,認為人的能力是一成不變的。他們會以這個為依據,規劃自己以后的人生。這類員工往往缺乏長遠的眼光,容易被職業生涯中的變動打得措手不及。
在信息爆炸時代,“經驗”只是過往,對用人單位來說并沒有太大價值。工作中思維模式固化帶給職場人的負面影響,遠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。不懂得變通就沒有了差異性,不去學習新知識就失去了預測性,隨時可以被學習能力強、自我塑造能力好的“后輩”反超。
2、陷入低水平勤奮陷阱
小西工作5年了,每天都在重復手頭上的工作。30歲的他一事無成,感覺自己上班天天在“窮忙”,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么。
帕金森雞毛蒜皮定律提出,人們花費在一件事情上的時間,和事情的重要性成反比。意思是說我們總對小事糾纏不休,是因為我們懂這些小事,而我們回避復雜問題是因為我們對這些問題摸不著頭腦,同時又怕出丑而不敢發問。
當年美團在千團大戰中脫穎而出后,王興說,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。人們總是偏向于用大量時間來做一些無需腦力思考的活動,造成了低質量的超長時間投入,從而出現“1年經驗用N年”這類職場現象,也導致了職場人固步自封。
3、自我提高內驅力較低
這類員工缺乏主觀能動性,從來不會主動承擔有挑戰性的工作,平時靠同事靠領導,為公司創造的價值不高。他們只求維護既得利益,怕改變,怕失去,怕競爭,只求當下的穩定性,恐懼直面未來的不確定性。
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論分析,當公司成長速度大幅度高于某些員工時,某些員工就會被淘汰。
自我提高內驅力較低的員工,長期以來被動成長,成長速度低于公司。他們通常只是業務熟練,沒有核心競爭力,與剛入職的員工,差距微乎其微,容易被有能力的新人取代。
1、樹立危機意識,保持職場敏感
職Q社區有一位37歲的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經歷: 失業快一年了,面試了大大小小10個單位都沒有被錄取,都說等消息然后就渺無音訊。以前自己還是部門經理被人恭維,現在卻是投路無門。找以前的同事幫忙,不是敷衍就是沒有回復,整個人深陷自我懷疑當中。
常年習慣于一個固定工作模式的員工,雖然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豐富,但是容易在長期工作中缺失危機意識。員工對外界變得不敏感,無法準確感知行業的變化,就會與工作前沿脫節,容易被新人后來居上。
工作中沒了挑戰,這就是職場下坡路的警鐘。及時反思自己在行業中的差距,有針對性地調整自己的工作計劃,甚至職業規劃。樹立危機意識,定期投資自己,培養職場的敏感度,才能從容應對職場變化。
職場人可以主動為工作賦予使命和價值,定期把職業目標向更高的方向調整,進行領域深耕。在底層能力的基礎上,多學習和事業目標有關的新事物,讓自己的方法論持續更新,防止自己的工作思維模式固化,從而保持行業和職業的連續性。
2、掌握底層規律,提高認知效率
韋爾奇的接班人伊梅爾特說:“在當今這個充滿活力的世界里,成功的根本條件不是你知道多少,而是你學得有多快。”職場人遭遇職場淘汰,歸根結底還是成長速度問題。
很多老員工覺得學習技能的速度比不了年輕人,年齡注定是職業生涯中跨不去的坎。其實這是一個認知錯誤。大多數職場人一直把時間花在想辦法提升“技術效率”上,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“認知效率”。
成甲在《好好學習: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》中分析道,如果我們的學習是在不斷掌握應對具體工作場景和問題的方法,那就是在努力提升技術效率。在這種模式下,我們遇到每個新問題都要學習新知識。
如果我們的學習是在了解問題本質,了解解決方案的底層規律,能夠讓我們認清楚問題表象背后的實質,那我們就是在提升認知效率。
首先,職場人只有掌握了底層規律,提高認知效率,面對行業前景的變化,才能舉一反三。
其次,學習具體知識和技能,進行深度工作,讓自己的認知升級,不斷自我迭代,從而擁有跨界整合的能力。
終身學習永遠是職場人的成長法典,只有保持終身學習,擁抱變化,才能減少被“后輩”反超的可能性。
3、眼光面向未來,尋求突圍成長
成甲說,一切的學習和努力無非三個目標:一是解釋問題,二是解決問題,三是預測問題。
懂得解釋問題,解決問題之余,職場人應該學會預測問題。延遲當下的滿足感,眼光面向未來,站在未來這一條線進行決策。
正如李嘉誠說,任何一個新生事物的誕生都與巨大的商機掛鉤,任何一個新生事物的誕生,又都在在一片反對懷疑拒絕中悄然來臨,21世紀的新生事物一定和趨勢有關,而趨勢不是用眼睛看的,是要用眼光來判斷的,誰抓住趨勢,誰就抓住了未來。
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問題,分析市場變化,跟著時代的步伐,不斷的升華自身認知,接觸不同的人給予自己的反饋,突圍成長,才能破除被“后輩”取代的危機。
最后昌達職場提醒您:職場人只有在工作之余刻意成長,利用碎片化時間不斷給自己充電,保持自我更新,系統構建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的聯系,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,增強自己的不可替代性,才能讓自己的職業生涯穩步增值,在職場中立于不敗之地。